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苗绣数字艺术创新
王欣
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创意文旅产品开始成为游客了解贵州、感知贵州的一个渠道。文旅融合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以一种动态交融的方式扩大了各自的产业版图,实现了在文化创意中开拓旅游产业的新局面,在旅游发展中寻找文化产业的新出路。在求“新”的方法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苗绣的数字艺术创新,可以为文旅融合的新场景提供高质量的视觉文化传播内容。
数字艺术创新的基础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共生。数字化创新过程中,刺绣工艺的传承者与数字艺术创作者两个主体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及矛盾性,是文化交流与交换的过程带来的。作为技术手段,数字技术本身并不是站在传统技艺的对立面的。文化更不是封闭于人们头脑中的东西,它是思想的流淌与碰撞,是存在于公共符号之中的交融创新。透过这些符号,社会成员之间可以彼此交流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精神以及其他观念,并传承给下一代。将贵州苗绣工艺以一种数字化、艺术化的图像语言进行新媒介的视觉艺术表达,能够充分传递传统民间美术图像语言中的艺术精神。而从数字艺术中的IP引流到精神共睦,也能实现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融合,并将经典的艺术样式及内容以数字艺术作品的方式呈现。
数字艺术创新的推力是艺术意涵的外溢。贵州苗绣图像艺术意涵的外溢,主要体现在图像形式语言的表现力,以及超越形式语言本身的文化价值中,赋予了艺术作品更深层次解读的可能,使观者能够在文化、情感和社会层面上产生更为丰富和个性化的体验。这些可外溢的图像形式元素和内涵基础,正是数字艺术可进行转译的核心价值所在。贵州苗绣之所以在当下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功能性,更在于图像本身具有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感召力。对刺绣图像背后的文化、艺术价值的探索,以及文化认同,是数字艺术转译的基础。分析苗绣艺术的当代美学价值,需要从其图像的文化基因片段中找寻其图像语言背后连续性的逻辑。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早期的数字化保护中不曾重视的问题,也是数字艺术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
数字艺术创新的目标,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的显现。贵州苗绣图像的流变一直是图像志及图像学研究的重点,多元的文化以及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带来的多元审美,则是图像流变和创新的前提条件。苗绣图像不仅映射了持有者的文化背景,展现了持有者的审美意趣,更讲述着持有者的情感故事。在苗族刺绣图像的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鲜活而动态的群体在进行视觉化的语言表述。对苗族刺绣图像系统的分类和剖析,并对刺绣图像在服装部件和技艺之间的流动现象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厘清贵州苗族织绣图像之间的互文关系,更可以发掘出文化交融过程中,多元一体的具体视觉呈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需要采用整体性持续深入的田野信念,并将“人”和“生活”置于文化感性在地研究的中心。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持续的、系列性的数字艺术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探索数字艺术创新的可能性,还可以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勾连出文化生态的基本精神。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