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群众用水 从“用得上”到“用得好”

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这两天,赤源水务二厂的厂长蒋斌在忙着一件大事。

“‘水到蓬南’渠系工程通水后,我们要赶在明年春天正式启用原水前完成相关测试,比如,一天可以放多少水,需要多长时间到达我们的取水库,放一次水我们能提多少水等。”蒋斌说,渠系通水了,意味着水厂又多了一个供水水源。

不久前,遂宁蓬溪县新会镇田家坝村,田家祠渡槽横亘碧野之上,随着闸门缓缓升起,一泓清流从白鹤林水库左岸取水口喷涌而出,沿蓬船干渠、蓬南分干渠、农兴分支渠,一路奔腾向前。这一刻,标志着“水到蓬南”渠系工程成功试通水,蓬船灌区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据悉,“水到蓬南”渠系工程涉及蓬船灌区工程蓬船干渠、蓬南分干渠、农兴分支渠3条渠系,共计53千米。渠系通水后,不仅将为沿线8个乡镇自来水厂、30余万亩农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还能为华兴河、三五水库、高二水库、沙坝子水库等沿线河(库)进行适时补水,成功构建起“互联互通、丰枯调剂、有序循环”的综合性系统性生态水网。

好消息传来,蒋斌备受鼓舞,“‘水到蓬南’渠系工程的成功试通水,将实现群众用水从‘用得上’到‘用得好’的转变”。

蒋斌介绍,赤源水务二厂供水总规模20000吨/日,取水水源主要为高升一水库、高升二水库和鲤鱼岩3个水库,覆盖高升水厂、蓬南水厂供区。“3个水库共计年可取水量在390万立方米左右,勉强能供应蓬南、高升、任隆、三凤和金桥5个乡镇用水需求,遇到最缺水的春季时,厂里甚至需要花费数十万元向其他水厂买水。”

提到该工程为水厂带来的改变,蒋斌坦言,“最直观的感受是,渠系的建成投用不仅能满足5个乡镇的生活生产用水,还能给蓬溪经开区(金桥片区)预留工业发展所需容量,为蓬溪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水是农业的命脉。对于这一点,高升乡副乡长胡绩亮感受深刻。

“2022年夏季,遂宁遭遇持续极端干旱天气,蓬溪主要的饮用水源地均出现蓄水严重不足,持续的高温干旱导致水稻每亩减产约一两百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2年,回想起当时的干旱场景,胡绩亮仍记忆犹新。

参加“水到蓬南”渠系工程通水仪式,亲眼见证工程的顺利通水,胡绩亮的心情就像奔腾向前的水流一样澎湃,“从此,荷叶溪沿线6000余亩的水稻将不再‘靠天吃饭’,水稻丰收将更有保障。”

遂宁属川中老旱区,有“三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的谚语,受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该市多年人均水资源仅300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下辖的蓬溪县,地处嘉陵江与涪江分水岭,是四川典型的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省及全国的人均水平。

如何破题“解渴”?2016年,蓬溪县正式启动蓬船灌区工程建设。作为武都引水工程的扩灌区,该工程涉及绵阳、遂宁、南充3市5县(市、区),属于大型灌区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城乡生活、工业供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至此,蓬溪地区“解渴”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据介绍,该工程总投资36.69亿元,主要建设白鹤林囤蓄水库1座、总库容8828万立方米,渠系11条、共174.9千米。工程建成后,润泽蓬溪地区的“水动脉”将全面打通,可向灌区年供水2亿立方米,控灌面积达94.7万亩,改变蓬溪“靠天吃饭”的历史,惠及群众150万余人,对保障灌区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生活生产的渴,也解生态环境的渴。”蓬溪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眼下,蓬溪正全力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而武引蓬船灌区工程建成后,每年将有1.7亿立方米的涪江水流入蓬溪盆地,增加河道生态用水84万立方米,将对蓬溪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生态环境、减少地下水开采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优化区域水生态、水环境,为遂宁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王波、欧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