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基层松绑减负 促干部担当作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集结芦笙队、摆好拦门酒、体验农家活……一到节假日,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街道红阳村党支部书记吴敏就忙着张罗接待游客。“今年国庆假期,村里接待游客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3万元。”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吴敏也乐在心头,“减负和赋能同向发力,让我们村干部轻装上阵,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今年以来,台江县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坚持为“车”减负、为“马”赋能,着力解决村级组织权责不明、力量不强的问题,厘清权责边界,下沉便民服务,切实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让“小马”活力满满。
“要填的报表少了,开会的频率也低了,我们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来琢磨村里的发展。”红阳村地处雷公山缓冲地带,寨内山清水秀,民族风情古朴浓郁。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红阳人,吴敏从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起,就憧憬着家乡发展旅游的红火场景。
今年7月,省委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强双基”,出台30条措施,其中进一步明晰了基层的“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吴敏再也不用频繁查看微信工作群的消息,原本被各种报表、各类APP牵绊的村干部也“松绑”了,沉到一线问计问需谋发展。
“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乡村旅游问题,我们逐户走访,召开院坝协商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微改、微建、精提,打造民宿、茶楼、农家乐等旅游业态,将闲置房屋统一盘活管理,让乡亲们的‘旅游饭’更香。”吴敏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如何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营造干事创业氛围?贵州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一方面通过减证明、减考核、减挂牌等一系列精简松绑举措做好基层负担“减法”,一方面通过充实力量、服务下移、深化改革等实招硬招做好赋能增效“加法”,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轻装上阵、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很长时间,村干部人少、事多、责重,件件工作都是‘重点’,加重了基层负担。现在,村里职责明晰,大家从‘全都干’逐渐向‘照单办’转变,抓发展的方向更明、劲头更足。”黔南州独山县百泉镇百泉湖村党委书记岑天武介绍,通过组织带动、书记带领、党员带头的“三带”法,百泉湖村集体经济突破127万元,群众得分红,干部劲头足。
减负不等于减责任、减动力、减担当。按照省委“强双基”的部署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坚持协同联动,清单化明责,推动资源下沉,切实为村级组织明责减负、松绑赋能,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做好带动发展、推进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切实把减负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动力。
铜仁市万山区把清理基层组织“滥挂牌”问题作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着力点”,规范基层事务职责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审核把关。近日,记者走进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侗族乡瓮背村,看到悬挂在村委会门口的众多标牌都不见了,只保留了4块牌子和2块标识。“以前,村委会门口和办公室挂着各式各样的牌子,村民来办事,不知道进哪个门、找谁办事。减掉多余的牌子和证明事项后,群众对该到什么地方办事更清楚了,我们心里对怎么办也有底了,不仅减轻了工作压力,群众也更加信任我们。”瓮背村党支部书记杨慧坦言。
在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村级事务权责清晰、执行顺畅,一些功能重复、临时性、长期不适用的微信工作群已全部清理。曾经,广大基层干部囿于文山会海,不敢离开办公室,与群众距离越来越远。如今,越来越多基层干部走进群众家中,唠家常、说心事。“从会场到现场,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干部服务群众的时间多了,很多问题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就化解了。”犀牛村党支部书记林丹说。
基层要减负更要增效。贵阳市通过下派民情助理、选派兼职委员、开展结对共建等方式,推动力量下沉、资源下倾、服务下移;六盘水市钟山区储备村级后备力量560余名,发展农村党员40多名,组织130名村干部完成学历提升,做好赋能增效的“加法”……
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好为基层减负这道“必答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不断巩固和扩大减负成果,让基层治理的“马车”跑得更快更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