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法异同比较

吴雨霏 福建师范大学

汉语作为表意体系文字,在语音、文字、词汇方面有别于西方语言,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和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作为国内中小学外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不同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在国际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对内和对外二语教学同等重要。而在二语教学方法上,人们往往只停留在国内外语教学上。因此,本文采用对比法,对国内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期望能够通过对比二者教学法的异同点,推动二语教学继续向好发展。

一、相异之处

(一)对象差异下教学管理不同

国际中文教师和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师都是以第二语言教学为主,而国际中文教师的教学对象为留学生或在异国环境下的异国学生,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则为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不同,受家庭教育不同,文化观念也各有差异……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管理策略也存在差异。

中国学生以中文为母语,更具本土适应性,而国际中文教师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面对学生特别是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学生,不能用我们所熟知的方法教学。此外,国内中小学学生群体较统一,而国际中文教学课堂上的学生或许来自不同的国家,例如,在一个既有日韩学生又有欧美学生的班级里,日韩学生在读写方面有优势,在听说方面处劣势,而欧美学生则相反。国际中文教师则要设计同样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方法,或者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取长补短。

近年来,网课日渐流行。长时间的网课使得课程的虚拟性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较少,学生上课的体验感也随网络的虚拟性而减弱,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难度。在跨国提高教学互动感方面,国际中文教师相较于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国际中文教师通过平等分配互动机会使学生获得平等的互动感,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努力攻坚克难。

(二)教学难度不同

中文和英文在语种方面具有差异性,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而英语属表音体系文字。学习汉语易出现偏误问题。此类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极少存在,这就导致了教学难度和设计上的差异性。

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上的改革和国内教学有极大差异,比如将中国歌曲引入学生的中文学习中,或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在外语习惯基础上逐步穿插中文表达。考虑到学生语感的差异,国际中文教学更加浅显易懂,例如在对留学生的声调教学中,利用物体、肢体语言拓展趣味,或用“语素拆解法”促进教学。

(三)对教师教学文化积累要求不同

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国内任教,属于本土外语教师。此类教师和学生的本土环境相似,教育方法也更贴近本土。而国际中文教师需要有“双文化”意识。国际中文教师要能够利用自身“双文化”知识和能力研究和克服两国文化差异,在理想的课堂氛围中开展汉语教学并达到相应的效果。这就意味着国际中文教师不仅要精通中国国情与文化,还要了解前往国家的当地民俗、文化信仰、教育方式。

二、相同之处

(一)教学目的相似

对外汉语教学和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学同样在母语国家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第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中,而其目的都是在学生的头脑中积极地建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联系。关于“建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联系”的经典语法翻译法源于古希腊,它既适用于母语,也适用于目的语,主要是教学生学习语法规则。通过对词汇和句子的翻译,学生可以了解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加强对两种语言之间联系的关注。

有学者指出,第一语言形成了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意识到另一种语言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和国内外语教学在教学上都以在认知中建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联系”为目的。

(二)部分教学方法存在共性

国内的中小学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同为第二语言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部分共性。这里以交际法为例,第二语言教学的交际法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欧洲委员会根据“语言使用的功能性概念”为学习者制定了教学大纲。这种方法的理念是,在真实的语境中教授第二种语言时,应再现母语者在课堂外使用的语言。假设语言习得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创造性的和独特的过程,人们想通过语言做的事情比掌握语言更重要。笔者认为,所谓“通过语言做事情”即把语言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为了和中国人做生意,或是为了旅游……通过设计特定语境,再现交流语境,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最大共性。

在国际社会中,我们不仅要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也要抓住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国际中文教育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国际中文教师相较于中小学英语老师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始于中国,属于世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使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应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各国民众中文学习需求为基础,以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在教学法上应在新时代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实现自我突破,汇聚海内外各方力量,架设语言沟通之桥,同筑和谐互鉴之路,为世界发展作贡献。

作者简介:

吴雨霏,女,汉族,2005年1月生,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