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讲好黔贵大地上的“大思政课”

(上接第一版)

在娄山关红军小学,红色故事宣讲成为每一名学生的“必修课”,“长征精神”办现代教育的理念为每一名学生种下“红色种子”。小小宣讲员杨娄烨说,给大家讲述红色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以来,红色之城遵义市积极推进校馆合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教育延伸力、辐射力,统筹指导市内学校采取“1+1”或“1+N”模式和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伟大转折剧场等147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合作。

目前,遵义市校馆之间互聘思政课教师100余名,超11万人次的学生到红色纪念地开展红色研学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已成为当地课程思政教学优势。

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一堂好课如何定义,学生应该成为评委。

在给美术学院的同学进行课程教学时,她改变以往单纯写读书心得的做法,让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马克思;在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上课时,她又鼓励同学们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讲述唐诗中的辩证法……贵州民族大学思政课教师孙雪雷的授课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

今年,是孙雪雷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第三个年头,她说:“要让学生爱听喜上思政课,就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永远不会过时。”

近年来,贵州各高校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和载体。贵州财经大学将思政“金课”的讲台“搬到”学生社区,同学们纷纷点赞“楼下”思政课的形式有人气、接地气。

从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贵州理工学院思政课团队联合课程思政团队,探索建立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基地教师的“1+1+1”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了实践基地——平塘“天空之桥”桥梁博物馆。

打造更加鲜活更有生命力的思政课。今年5月,贵州大学艺术思政课《自信担当之美》精彩开讲,通过发掘和运用贵州丰富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立体、全面、深入、持续”的思政教育体系,探索“共情、共鸣、共行、共享”的思政教育模式,打造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并进的育人格局。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

今年6月,2024年贵州省“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上,来自贵阳市域内36所学校的130多名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聚焦打造贵州思政精品课。

“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每一个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章凤红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涵养、社会实践等方式,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日常。

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贵州省牵头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持续强化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贵州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建设,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专题培训、资源共享等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推进各学段教学目标实现。

2022年12月,贵州师范学院牵头制定了《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方案》,明确“思政黔行”特色品牌、打造示范“金课”、培育教研成果、培育师资队伍等6个方面16项具体任务,努力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贵州方案”。

近年来,贵州省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全面安排和部署,开创贵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