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在非遗技艺传承里感知乡土中国
近日,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停更三年多后复出,其发布的一则漆器制作视频,仅一天时间全网播放量突破5亿。随后,北京、上海、天津、福建等全国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晒出自家宝藏非遗,邀请李子柒前去体验推荐。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位曾经的“流量女王”时隔三年回归依然是顶流。李子柒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与保护,聚焦乡愁、乡情主题,以最独特的人文地理、乡俗风物、乡土故事,从非遗视角为观众呈现跨越千年、历久弥新的新时代乡土中国。
文明是脉,乡土是根。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农耕文明、农业根脉结合得最为密切,如二十四节气、春节等皆与农耕文明互为一体、相互依存。“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中华文明的概括性表述之一,其核心价值包含于“道法自然”中以获“利”、以求“和”(二者皆从“禾”),这其中都包蕴着农耕文明的因子。特别是非遗技艺中所呈现的社会伦理、文化意蕴、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都深深根植于传统农耕文明之中。李子柒一方面将镜头对准乡村生活,展示着春华秋实、夏耕冬藏、日升月落、暮雪晨霜的乡野美好;一方面以生活化的方式用心还原蜀绣、活字印刷、制盐制酱等多项传统技艺,将二者深度融合,牢牢守住传统的文明根脉和文化基因,让人们切实体会到非遗来源于生活,并对中国传统技艺心生敬重。
以心琢物,以技传世。非遗之美,是传统之美、文化之美,也是技艺之美、匠心之美。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久久方为功。”李子柒用三个多月学习制作一碗兰州拉面,花费半年时间研究蜀绣,苦学一整年制作一件漆器,花2年时间记录一粒稻谷的成长……她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匠人精神的“慢”哲学和非遗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坚守,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琢,把生活变成艺术。非遗技艺中所呈现的工匠精神与人们向往的乡间“慢”生活不谋而合。
在如今快节奏、碎片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开始怀念起山峦起伏、河流婉转、阡陌纵横的乡间故土,回望凝聚着乡愁记忆的精神原乡。乡间故土远不止物理意义上的旧乡僻壤,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心灵家园,是血脉传承、叶落归根的“桑梓之地”。李子柒创作视频中所呈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耕南山,采菊东篱”“听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的生活画面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无数人“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地方。在这里,凭借原始的智慧、传统的手艺,在有限的条件下,也能把生活过得如诗如画。
重抵乡土中国,是中国人诗意的理想安放,也是非遗传承与发展应当走向的归宿之一。李子柒不仅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如何与现代生活接轨,同时也为我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未来,希望有更多的李子柒投身于传承和守护非遗技艺的行列之中,多形式探索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推动更多非遗技艺在乡土文化中“破土新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学敏(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