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多彩时评:“3+”聚力激活流动党员“红色细胞”
作者:刘连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从管党治党的高度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组织的重要力量。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流动党员的数量随之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管理普遍存在着去向难掌握、学习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新形势下,各级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效途径,在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学习教育、作用发挥上下功夫,让流动党员心有所归、学有所获、行有所为,全面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坚持“流出地+流入地”双向共管,人行千里有组织,让流动党员“心有所归”。流动党员具有跨区域流动性大、分散性广、居住地不稳定等特点,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空白地带,久而久之容易成为“边缘人”,失去归属感。各级党组织要找准着力点、把握关键点,既要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又要因人施策、精准联系。要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对流动党员逐一摸排、逐人登记,紧盯党员职业状态、健康状况等关键要素,分类分级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台账。要筑牢“户籍+住地+行业”管理体系,推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建共管”联动机制,监督流动党员按时报到,让流动党员有组织依靠。要建立健全“1+1+N”联系制度(即:1名支部委员、1名在家党员,联系N名流动党员),支部委员兼任联络员,实行“两必联一必访”,即政治生日必联、逢年过节必联、外出返乡必访,采取电话沟通、微信互动、定期交谈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为流动党员“连上线、接上头”,让其时时刻刻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坚持“线上学+线下学”齐头并进,教育培训有质效,让流动党员“学有所获”。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固定的学习时间与地点,容易出现学习上缺课、理论上漏学的现象。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学习教育就跟进到哪里,要针对在外长期务工的流动党员,组织开展“一对一”“一对多”互帮互学活动,充分发挥在外企业家、经商务工能人的优势,以“亲带亲、邻带邻、老带新”方式,结成“互学”对子,通过分享学习心得、传授工作经验、互助解决生活困难,实现资源共享、衔接互动。要依托“掌上支部”学习微信群、学习强国等载体,搭建流动党员“互联网+课堂”平台,推送会议精神、理论学习、微党课、党建动态、惠民惠农政策等内容,推动流动党员“充电”提能。要在春节、中秋和国庆等返乡节日“窗口期”,利用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扎实开展流动党员“集中补课”,及时为流动党员“补钙壮骨”“充电蓄能”,进一步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
坚持“赋能效+聚才智”百花齐放,履职尽责有担当,让流动党员“行有所为”。流动党员群体数量庞大,逐渐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带领群众致富的重要力量。能否破解流动党员的作用发挥之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大力实施“归雁工程”,落实组织关爱若干措施,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在流动党员返乡之际,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外信息广、见识多的优势,围绕“献良策、出点子”“一起话振兴”等主题,开展座谈会、坝坝会等各类交流活动,向流动党员通报家乡发展、村级建设、就业环境等情况,引导谈思想体会、讲意见建议、献计策点子。要在当先锋、作表率上下功夫,鼓励流动党员在所在地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发挥自身特长,参加文明创建、党员“双报到”、环境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增强流动党员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
一审:叶力
二审:陈鹏
三审: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