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逐梦“药”强

9月份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11.3%,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强化协同创新——

“生”生不息 逐梦“药”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甜甜

10月30日,世和基因公布消息称,实验室满分通过全国实体肿瘤体细胞突变高通量测序检测室间质评。企业参与质评使用的“世和一号”,实现国内肿瘤NGS(下一代测序技术)大Panel(基因组合)试剂盒零的突破。

10月31日,2024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举行,《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发布,南京生物医药谷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八,排名成绩创历史新高。

南京,不断赓续着生物医药的“创新基因”。2016年以来,全市获批临床、临床试验、申请上市、批准上市的药品数量均位居全国城市前四。今年9月当月,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11.3%。

多年来,南京不断加强协同创新,强化集群攻坚,合力打造共解难题、共享发展的创新“生态圈”,才有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含金量”的持续提升。

厚积薄发,发展有“内力”

南京,背靠生物医药的“富矿”。

作为南京第一所西医院,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医院之一,跨越3个世纪的南京鼓楼医院,代表着西医在南京的肇始;始建于1936年的中国药科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被誉为生物医药界“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了10位院士和一大批药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编写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首套教材,向全国中医药院校输送第一批师资,南京中医药大学成就“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的美誉;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1984年迁入南京,医道济世,精业济群……

坐拥资源,南京更盘活资源、善用资源,让“聚宝盆”裂变新生。

今年,由位于南京经开区的南京中山制药有限公司与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共同完成的“重大慢病相关肾损害的中医药创新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基于该项目,中山制药多年来研发生产出益肾灵颗粒、六味地黄胶囊等大批产品。

在中国药科大学玄武门校区,晨阳初起,草露未晞,中国药科大学—圣和药业联合实验室里的“白大褂”们已经忙碌起来。如今,成立8年的实验室已陆续完成了几十个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生物药早期发现工作,其中两款“双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今年9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中,南京多所高校连续5年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的前50名,中国药科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和权表示,学校布局建设了8个技术创新中心,竞逐15条原创药物研发新赛道,并强化校医企合作,开展从靶点选择与确证到临床成药前景分析的全链条概念验证服务,提供创新药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等“一站式”解决方案。

攀高逐新,发展有动力

这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感受着南京生物医药企业热气腾腾的干劲儿和时不我待的拼劲儿:几乎每家受访企业都很忙。忙什么?

“我们的脑卒中创新药依达拉奉右莰醇舌下片(商品名:先必新舌下片)准备上市了。”10月24日才亮相世界卒中大会,先声药业这款创新药又马不停蹄地向一线市场进发。先声药业副总裁史瑞文介绍,先必新舌下片于今年8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突破性疗法认定”,这也是全球脑卒中治疗领域首个获得该认定的创新药。

“我们今年6月获批的1类创新药甲磺酸瑞厄替尼片(商品名:圣瑞沙),在9月获批一线治疗,刚刚又通过国谈进入医保目录。”在南京圣和药业,董事长王勇报出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背后,这款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创新药距离普通患者的距离在不断缩短。

10月14日,南京正大天晴开发的来特莫韦注射液获得上市批准,成为国内首个仿制药。10月29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正大天晴申报的1类新药TQB3909片获批两项新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联合化疗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治疗……

为什么忙?

“首”字越多,压力越大。“生物医药行业,技术迭代速度超乎想象,慢一拍都不行。”史瑞文感慨,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创新就是生命,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先声也要“添把力”!

正是凭借着把创新当生命的拼劲儿,才有了生物医药拔节生长的动力。

全球2015年来唯一获批的脑卒中创新药先必新、全球首个化疗前给药全系骨髓保护创新药科赛拉、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生产的肿瘤精准放射治疗设备“麒麟刀”……在生物医药领域,南京收获无数瞩目的“首个”,成就众多耀眼的“第一”。

全链创新,发展有助力

竞争有优势,如何把竞争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那就要放下“优势思维”,对照更优找差距,从不足中寻找新的努力方向。

研发用物品“跑”得慢?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试点管理办法》应运而生。纳入“白名单”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和研发用物品,无须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即可办理通关手续。通过“白名单”试点,综合时长至少缩短50%。

技术转化实现难?

在新工泰融,10000平方米的生物技术与医工转化共性制造平台“上新”,平台功能包含共性制造中心、共性检验检测中心、公共仓储中心、专业公用工程等,同时规划建设了生物关键原材料、科研试剂、诊断试剂(免疫、分子)、小型医疗器械四个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级共性制备和制造车间。

今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南京、苏州作为两个核心承载区,建设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和先进材料三个分中心。其中,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就落户在南京生物医药谷。

金融活水无处寻?

2016年落户江北新区的药捷安康,专攻的领域是发现和开发肿瘤、炎症及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小分子创新疗法,立志要为全球患者提供解决多个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中国原创创新药,实现零的突破。2020年,正全力创新的企业在产品临床试验阶段遇到资金压力。就在这个当口,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产投”)旗下产业投资基金“出手”,掏出数千万元人民币,不强调短期收益,只为实现以投促引。产投耐心资本的出现,不仅让企业“耐住性子”发展有了底气,也让市场化资本不再“徘徊不前”,勇于跟投,最终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如今,企业估值已从最初的8亿元跃升至46亿元,并拟赴港上市。

今年8月,产投集团又牵手知名投资机构险峰资本,双方达成合作,新成立一只规模达3亿元的产业基金,专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投融资。与高端资本“联姻”,让基金释放出更强的“磁吸力”,不仅引入生物医药企业,还引入相关服务企业。聚焦高端制造创新技术产业孵化的上海嘉科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企业能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从早期研发到后期商业化落地全流程服务。

“生物医药企业的成长特性,决定了服务举措和支持政策必须专业,需要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式服务’,提供体察企业发展难点的‘专家式服务’‘伙伴式服务’。”产投集团战略投资部丁志说,“在为企业解决资金活水的同时,引进相关服务项目,让他们可以专注研发,轻装上阵。”

产业讲究水土,必须因地制宜。通过聚点成面、连线成网、协同创新,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不断激发产业集群优势,让这片热土创新风起,越吹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