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文旅探访节目走进南京高淳小山村的背后——青山绿水间 “慢城”加速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刘全民 通讯员蔡伟
10月20日晚8时,《山水间的家》第三季新一期节目在央视一套播出,内容是走进高淳区花山村,啖蟹佐酒、品味秋韵,在青山绿水间感受高淳国际慢城的“慢生活”。《山水间的家》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聚焦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每期选取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进行沉浸式探访。此次节目为何选择了高淳?这座江南小城有何迷人之处?
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激活新引擎
“捞螃蟹咯!”10月21日上午,花山村村民路有顺正带领工人们在蟹塘捕蟹。一只只青背白肚、体态饱满的螃蟹被捕捞上岸,接着迅速分拣验蟹、捆扎装箱。“快送到螃蟹市场去,老客户急着要。”路有顺催促道。
《山水间的家》节目播出后,参与录制的路有顺在村里“大出风头”。“节目播出后,很多人都来打听节目情况,就连我家螃蟹销售订单都多了不少。”路有顺笑呵呵地说。
记者了解到,本次节目不仅展现了花山村的乡村风貌,还展现了高淳水慢城、现代农业产业园、螃蟹市场等最具代表性的“螃蟹+”产业要素。固城湖水域方圆百里,出产的大闸蟹是中国知名水产,有“蟹中之冠”的美誉。长期以来,高淳区螃蟹养殖坚持生态养殖理念,形成了以“良种、生态、营养、规范、品牌”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固城湖螃蟹品牌在全国48个河蟹产区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二。
如今在高淳,成千上万户像路有顺一样的养殖户凭借小小的螃蟹增收致富。以螃蟹为主的水产养殖业已成为高淳最为重要的富民产业和最具特色的地标产业,形成了一条涵盖苗种培育、电子商务、餐饮、运输等多个行业的全产业链条,从业人员十余万人,产值超百亿元。
高淳不仅仅有螃蟹养殖,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高淳充分利用位于大都市郊区的区位优势和半山半圩的资源禀赋,明确产业、产品多元化发展格局,东部发展以茶产业链为主导、稻麦油菜果竹等为协同的种植业矩阵,西部养殖提质板块发展以螃蟹全产业链为主导、鱼虾苗种等为协同的特色水产矩阵,中部加工业板块则是以螃蟹龙虾、水稻、早园竹“三类深加工项目”为主的二产集聚区。目前高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6,为全市五郊区最小,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等次。
绿水青山,厚植生态优势增添新动能
“蓝天碧水、水鸟翩跹,固城湖变得更漂亮了。”眼下秋高气爽,当地居民王宝头一有空闲时间就带着孩子在固城湖退圩还湖区域的堤段跑步锻炼。
望着眼前的美景,从小在固城湖边长大的王宝头颇为感慨:小时候湖里有很多人“围湖养蟹”,远远看去,湖上围网密布,有时水鸟不小心就挂到网上,“过度的索取,让湖水质量逐渐变差,固城湖生态环境变得‘伤痕累累’。”
“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高淳启动固城湖“保卫战”,实施水慢城规划,沿湖周边密植芦苇水草,形成生态拦截系统,减少内湖污染;投资约30亿元开展固城湖退圩还湖生态工程,全力恢复湖泊水生态……今年2月,退圩还湖生态工程正式通过竣工验收,“新固城湖”恢复自由水面6.11平方公里,扩容水量相当于4.5个玄武湖。“听说下个月高淳马拉松赛道就经过退圩还湖后的路段,这下可以让全国跑友见识下我们固城湖的秀美风光。”王宝头笑道。
作为南京的后花园和南大门,高淳依托生态资源禀赋,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把全域80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花园进行整体保护修复,切实夯实生态基底。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高淳最厚实的自然家底,也成为招商引资的亮丽名片。
10月9日,总投资4500万美元的比利时嘉顿户外休闲用品运营中心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这是今年高淳招引的最大规模外资项目。项目投资方比利时嘉顿集团总裁约翰表示,高淳优秀的自然环境是吸引企业落户的重要因素。
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高淳坚持生态立区战略不动摇,制定了全国首个区级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整治保护规划,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建立全国首个县域GEP(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放大了生态、景观、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使得生态立区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快。
吴风楚韵,赓续历史文化焕发新活力
除了特色螃蟹养殖和优美自然环境,《山水间的家》节目中还向全国观众展现了高淳的特色非遗高淳羽毛扇、高淳木雕、高淳陶瓷制作技艺等,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引起观众热议。
10月21日下午,高淳老街,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漫步,品尝地道高淳美食,感受时光积淀的历史气息。
“这个就是高淳羽毛扇啊,昨晚刚看了央视的节目,里面就有展示。”游客朱秋菊和闺密被老街一家店铺的羽毛扇吸引住目光,“制作还挺精美,价格也不贵,要不我们买两把吧。”高淳羽毛扇是纯手工制作,因造型典雅精致、扇风柔和,明嘉靖年间被选为贡品,2009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羽毛扇是高淳灿烂历史文化的一个生动缩影。地处“吴头楚尾”的高淳历史悠久,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薛城遗址,是目前南京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率部开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早并且仍在发挥航运作用的人工运河。高淳老街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素有“金陵第一古街”的美誉。
今年5月12日下午,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一场名为《四月里来好风光——苏南高淳民歌讲唱会》让现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非常好!高淳民歌极具江南韵味又有自己独特风格,这对中国民歌是极大的丰富和补充!”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张天彤教授在台下鼓掌赞叹。高淳民歌这是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也成为南京地区首个唱响国家大剧院的民歌。
“出门山歌进门戏”,千百年来,深受吴风楚韵文化滋养的高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出大量形式多样、曲调丰富、内容广泛的民歌。为了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发展,高淳积极探索开展民歌进课堂活动,让更多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了解家乡的本土音乐,感知民歌的无限魅力。
据悉,中国首个“国际慢城”所在的高淳是全国文化先进区、苏南唯一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跳五猖”“大马灯”等155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高淳今年6月在全市率先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增强非遗保护传承活力、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和保障措施,为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文旅融合工作提供了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