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沃野秋色美 产业百花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光丽 汪瑞梁

深秋时节的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龙潭社区,山野间色彩斑斓,小河缓缓流过寨子,一派静谧祥和。漫步于收完稻谷的田野上,看着流水潺潺的硬化沟渠,居民陈西笑着说:“水沟修好后,就不担心稻田会被水冲了。”

此前,该社区因为田间沟渠未修建,群众对雨季来临时稻田被冲坏的情况忧心不已。今年6月,社区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收集大家的意见建议后,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140多米长的防洪灌溉沟渠。

沟渠有效解决了30余亩稻田的防洪和灌溉问题。“收到群众反映后,我们及时组织村民议事会议事小组进行研判。”驻村干部胡欢表示,在确定项目的紧急性后,社区“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积极商议,立即将该问题作为当月需解决的事项进行谋划实施,使得沟渠在雨季来临前顺利完工,既保护了稻田,又便于灌溉,群众对此较为满意。

“我们每月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收集民意,对群众提的意见建议,都要进行处理。”社区党支部书记武鹏说,通过村民议事会,将村民“提意见、谈想法”转变成基层治理的“智囊”,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自实行村民议事会制度以来,龙潭社区已收集群众发展意愿、乡村治理意见建议等50余条,研究解决了交通出行、安全饮水、产业发展等问题10余个。

走进牛场镇后坝村,2000多亩稻田如一道道阶梯,在青山绿水间从低到高铺散开来,产业路、田坎、排水灌溉沟渠全部硬化。“现在我们实行机械化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村委会副主任、村集体合作社负责人龚荣举说。

2022年,牛场镇争取到97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在后坝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2023年初建设完工。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了,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当地干部群众一合计,决定走机械化生产道路,遂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我们合作社的机器不只在本村耕作,还为周边村寨提供服务,农机手们又多了一份收入。”龚荣举说。

秋风拂田野,“丰”景美如画。以那镇沙田社区500亩产业基地上,辣椒、茄子、毛节瓜等农产品迎来采收期,务工群众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茄子外表光滑,卖相好。我们基地上批发价是1.5元一斤,在市场上可以卖3元到4元。”走进田间随手摘下一个茄子,织金恒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勇介绍情况。

自2018年起,返乡创业的杨勇与合作伙伴一起在家乡土地上种蔬菜,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带动了乡亲们就业增收。“9月以来,基地的蔬菜陆续进入采收期,一天有60多人稳定上班。”杨勇说。

青山作笔,绿水为墨,六冲河畔的官寨乡红岩村正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村民袁乾鑫家四层小楼,除去自家住的屋子,其余全部用来经营餐馆和民宿。“这些年家乡变化大,道路交通、用水用电条件都改善了,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做。”袁乾鑫说,自己经营鱼火锅、鸡火锅、烙锅等餐饮多年,一直以提升厨艺、诚信经营为原则,回头客很多。

雷继贤家的柑橘树上挂满果实,将在冬季迎来采摘期。“客人来到我家,抬头摘水果,低头吃烙锅。”利用300多棵柑橘树形成的“天然廊亭”,他们一家开起“林下餐馆”,经营火锅、烙锅,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昔日零散破碎的土地成了“花果园”,绿水青山就是群众的金山银山。现在的红岩村,像袁乾鑫、雷继贤这样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增加收入的村民越来越多,民宿、农家乐、杂货商铺、小摊经营户等已超过60家,人年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据介绍,织金县大力扶持乡村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近2.5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共计33个,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田间地头产业兴旺,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基层治理成效明显……在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织金深入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因地制宜谋发展,精准施策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组合拳”,一个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