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字化扎根到泥土之中”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把数字化扎根到泥土之中”

——“乡村治理数字化实践与理论:四川案例研讨会”在京举办

本报记者 韩维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28日 第 08 版)

借力数字工具,基层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用好“村民说事”,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几位来自四川基层的村支书,兴致勃勃地分享起使用四川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川善治”一年的变化。

近日,“乡村治理数字化实践与理论:四川案例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为村发展实验室等联合主办。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村干部就乡村治理数字化进行探讨,并对完善“村级服务平台”功能,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川善治”,源于“耕耘者振兴计划”。该计划是由农业农村部主导、腾讯公司出资、政企合作共同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依托该项目,开发出公益性微信小程序“村级服务平台”,助力乡村基层有效治理。

2023年5月,以“村级服务平台”为基础定制的“川善治”,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全域推广,全省已有93%的村庄入驻“川善治”,四川也成为“村级服务平台”使用范围最广、活跃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目前,“村级服务平台”系列数字化治理小程序,已经吸引了超7万个村入驻,服务村民1440余万户,活跃用户超300万人。除了“川善治”,广东、湖北、青海等省份在“村级服务平台”定制开发的“粤治美”“鄂参与”“青松治”等平台也相继落地。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表示,这些平台的使用,“畅通了村民议事渠道,提高了为民服务效率,增强了干群情感联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数字化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什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概括了三句话:“第一,信息触达的效率大为提升。第二,治理的透明度大大增强。第三,村民的参与度高。”

对此,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毛家镇交通村党委书记王佐洪深有体会。通过数字化治理平台,他可以自行设置“日常工作”小板块,村里所有工作都体现在平台上面,无论上级还是村民,都可以清楚看到村委的工作开展情况,大大减轻了汇报负担。

自贡市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杨开友也是受益者。过去,村民缺乏有效途径了解村干部的具体工作,常常对村干部产生误解。如今,杨开友可以利用数字平台,向村民征求意见决定修哪段路,修路所用的工时、用料、价格,也都发布在平台上面,全程透明公开。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石英文认为,数字化治理工具一方面为基层减负,另一方面也为乡村治理赋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干部少敲门。”

“我们希望把数字化扎根到泥土之中,融入乡村场景,成为乡村的一部分。让基层干部、群众喜欢上它,愿意使用它。”腾讯集团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说。

数字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手段。建设数字中国,离不开建设数字乡村。如何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成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的重要课题。

“乡村人口的数字素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怎么让乡村加入数字时代中来,而不是被排斥在外?”邱泽奇说,“希望有更多接地气的数字化平台出现,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真正实现数字中国的宏伟建设目标。”